
生活中
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
哪有什么歲月靜好
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
在高新區、天元區很多地方
包括雷打石、三門這些鄉鎮
夜間治安越來越好
而為之付出努力的
就是高新區、天元區一群群志愿者
他們犧牲夜間的休息時間
甘做夜幕下的守護者
為老百姓點亮“平安燈”
雷打石鎮
11月21號晚上,曠自強和同伴們如約在神龍村口集合,他們穿著紅色志愿者服裝,臂戴紅色巡邏袖章,拿著手電筒,電棍等裝備,開始在村子里面進行巡邏。
巡邏中,他們仔細地觀察四周的環境,碰到夜晚沒有關窗或者有安全隱患的情況,他們會立即通知戶主。
在雷打石鎮有一句話,廣為流傳,叫“我為大家平安保一天,大家為我平安保一年”。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這是雷打石鎮的一個特色活動。要求村、社區與轄區單位干部職工、轄區群眾每人每年至少參與義務巡邏一天。每月先排計劃,提前在網上群眾路線微信群通知,每次巡防安排1名村干部帶隊、數名群眾參加,每晚進行巡邏。
雷打石鎮域面積大、人口多、警力少,1個鎮86平方公里只有1個派出所近十余名干警。自從創新性地開展這種群防群治工作后,雷打石鎮接處警、刑事案件立案等大幅下降,有效控制了發案率。2017年,2018年該鎮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鎮。
橋北社區
相比雷打石鎮的群防群治,天元區嵩山路街道橋北社區的志愿者在人數上有點少,但是這個社區有一支志愿者巡防隊伍,已經連續9年,風雨無阻地為社區守護平安。
橋北社區位于河西,轄區樓棟基本建于2000年以前,住戶中60歲以上老年群體較多。2010年,社區發出“征集令”,鼓勵住戶當志愿者,在社區范圍內義務巡邏,讓居民生活更有安全感、幸福感。于是,一支平均年齡60歲的志愿者義務巡邏隊成形。9年來,雖然幾經更替,有的人老了,有的人離開了,但是這支隊伍頑強地生存了下來,隊員始終保持8人。
0.28平方公里,12個小區,1376戶住戶。這串數字,志愿者義務巡邏隊的隊員們都熟記于心。每天晚上7點,他們戴上紅袖章,圍繞橋北社區開展夜間巡邏,一走,便是一個多小時,一走,便是9年。如今這支志愿者巡邏隊,年齡最大的夏老已經73歲了。
義務“打更娘”
一群人是一個志愿者隊伍,七八個人是志愿者隊伍,一個人,也能成為一支隊伍。在天元區就有一位志愿者,她叫劉狄娟,她一個人,8年如一日的為社區義務巡邏,守護著社區平安。
提著小喇叭、握著手電筒、身穿天元區獨有的志愿者小馬甲的打更員劉狄娟,每晚7點,都穿梭在濱江社區和金錦社區渡口組城中村,提醒居民注意防火。金錦社區渡口組是一個城中村,基礎設施欠缺,道路狹窄擁擠,流動人口達到3000多。2010年和2012年這里曾發生過大火,劉狄娟也是受災嚴重的家庭之一。一個小疏忽就有可能釀成不可挽救的大事故,就是在這個時候,劉狄娟覺得社區需要一個人來做志愿服務。
消防安全溫馨提示,定期上門宣講消防安全知識.....劉狄娟8年如一日地守候著社區的平安,慢慢的她用行動影響到有著共同志愿的人,她的隊伍增加了一個人。劉狄娟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,自2012年以來,渡口組再未發生過較大火災。劉狄娟為社區排除消防隱患100多起,被居民稱為社區消防安全的“守護神”。
夜幕中,燈光下,水泥路上,劉狄娟的打更聲長長短短,起起伏伏,她的背影也漸行漸遠。此時的她,看起來或許有些孤獨,但她自己知道,她并不是孤身一人,在高新區天元區的其他地方,也有著和她一樣的身影。雖然互不相識,但他們卻在做著同樣一件事,用自己的行動將“新區有夢 天元有愛 志愿有我”幾個字的意義,落實到老百姓身上,為他們守護著平安。
責編:王珈
初審:易湘鋒 二審:易湘鋒 終審:易湘鋒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